营销关键词之「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」
作者: 更新时间:2024-08-22 点击数:
·作者 熊有竹
·原创 格行营销笔记1.
作为企业经营者或者营销人员,你一定会思考下面这些问题:
哪些消费者购买了我的产品?
他们购买我的哪些产品?
他们在什么时候/时机购买?
他们在什么地方/场合购买?
他们购买的理由是什么?为什么购买的是我的产品,而不是竞争对手的?
这些问题,其实都和一个问题有关:消费者是如何做出购买决策的?
这篇文章,来聊一聊这个问题。
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模型,有很多种,今天讲的内容,来自科特勒的《营销管理》第15版。
2.
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,分为五个阶段,也叫五阶段模型。
这五个阶段分别是:
问题识别—>信息搜索—>方案评估—>购买决策—>购后行为
需要注意的是,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,并不会完整的经历这个五个阶段,他们有时候跳过某些阶段,有时候会倒回到前面的某个阶段。
以我们购买食盐为例,想到要买盐(问题识别),在超市的货架拿起一包盐就放购物车里了(购买决策),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能拿起两包盐看一下包装,对比一下,看看是买低钠的还是买加碘的(方案评估)。
3.
我们先讲“问题识别”这个过程。
问题识别,其实就是需求激活,就是你突然意思到自己需要一点什么。
需求的激活,可能来自内部刺激,也可能来自外部刺激。
比如,在某一个时刻,你突然就想吃冰淇淋,这就是内部刺激。内部刺激可能来自你的生理能量,反正就是突然想吃,你也没有具体的理由;也可来自你的心理能量,比如,你觉得今天太累了,得犒劳自己一下,或者今天太棒了,得奖励自己一下。
但是,当你看到别人吃冰淇淋,自己也想吃,这就是外部刺激。
用不那么严谨的说法: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,包括广告活动,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刺激消费者,激活消费者的需求。
激活消费者需求的目的是什么呢?目的是让消费者意识到有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存在,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:买我,买我…。
4.
接着讲第二个阶段“信息搜索”。
当你感觉手机不怎么流畅了,或者你发现小米又发布新手机了,你的内心有个想法:“该换手机了…”
你开始考虑买一款什么样的手机,这样你的购买决策就到了第二个阶段:信息搜索。
你搜索的信息来的源,可能是周围的亲朋好友,也可能来自网络、社交媒体等;
你搜索信息的方式,可能是自己去网上搜,实体店看,也可能是找身边人的问,总之,方式多种多样。
关于搜索信息,有个和品牌相关要点有必要讲一下。
当你在网上买东西时,你是直接在购物app上搜索品类,还是搜品牌名称呢?以手机为例,你是直接搜“手机”,还是直接搜某品牌的名称呢?
在线上购物,如果一个品牌能被大部分客户直接搜品牌名称进行购买,那这个品牌是非常成功的。
因为,在移动互联时代,真正的货架,就是搜索结果的前面一两个屏。那些排在后面的品牌,如果不做推广,是很难被消费者看到的。
互联网的货架,容量是无限的,但是你的品牌想要被消费者首先看到却很难。
现在网络购物出现一种很奇怪的格局:拥有流量的品牌将获得更多流量,没有流量的品牌更难获得流量;销量大品牌能获得更多的销量,没有销量的更难获得销量。
所以,如果你的品牌能被消费者首先想起,并直接搜索,那你就可以跳出上述的格局形成的流量黑洞。
谈到品牌,我们经常谈到一个话题:品牌知名度。
到底什么是品牌知名度?品牌知名度是品牌资产的其中一个维度,简单的讲,品牌知名度就是消费者听过/见过你的品牌、认识你的品牌(品牌再认)、记住了你的品牌(品牌回忆)。
以下几个概念,和品牌知名度相关:
品牌总集合:是指某一个品类中所有的品牌的集合。以手机为例,所有的手机品牌,就组成了手机品牌的总集合。
品牌知晓集:是指某个品类中,消费者熟悉的品牌,这个是因人而异的,越是成功的品牌,越是被更多的消费者所熟知。
比如,你会买鼎桥手机吗,可能不会,因为你没听过这个品牌。对于大部分消费者,这个品牌还没有进入他们的品牌知晓集。
品牌考虑集:一个消费者知道很多品牌,但是他不会考虑所有的品牌,只会考虑其中的一些品牌,这些纳入考虑的品牌就构成了品牌考虑集。比如,有些市场调研,会问消费者一个问题,购买某某产品的时候,是否会考虑某品牌。
品牌选择集:消费者从品牌考虑集中,选择两到三个品牌作为选择集,进行对比评估,决定购买哪个品牌。
这和营销有什么关系呢?
如果你的营销活动仅仅即让消费者知道你的品牌,那你的品牌就进入了知晓集。
如果你的营销活动不仅仅让消费者知道你的品牌,还能消费者喜欢,产生偏好,那你的品牌就进入了考虑集。
如果你的营销活动不仅仅让消费者知道你的品牌,还能消费者喜欢,产生偏好,并且还能打动消费者,那你的品牌就进入了选择集。
如果你的品牌进入选择集后,你的产品在共同点上与竞品打个平手,在差异点上优于竞品,那你的品牌就极有可能被消费者最终选择。
关于信息搜索这个阶段,站在企业的视角,远不仅仅是上面谈到的这些,其实涉及到的是一个更大的范畴:整合营销传播。
5.
信息搜索阶段之后,是方案评估。
当品牌和产品进入选择集之后,消费者会如何判断各品牌和产品对于自己的价值呢?
企业应该试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:
产品和品牌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特定需求吗?
产品和品牌能给消费者提供他们寻求的特定利益吗?
产品属性的组合,是否能实现消费者寻求的特定利益吗?
有一个模型,叫做价值-期望模型,对于企业如何定义和设计产品,如何进行品牌定位有指导意义。
价值-期望模型认为,消费者会根据产品属性的重要性,结合与品牌有关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品牌联想,来评估产品或者服务。
如何理解呢?举几个例子。
前面我提到的鼎桥手机,和华为的某款手机外观、参数几乎一模一样,价格更便宜,而且也在华为的柜台销售,但市场不怎么认可,原因是这个品牌目前没有建立太多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联想。
苹果的手机的硬件参数,不如国产手机,但是依然很多人买;国产手机通过把硬件配置提升,同时把用户体验做好,一样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。
一言以蔽之,不同的消费群体,有不同的购买需求,看中的利益点不一样,关键点问题在于,要搞清楚哪些客户群体,更看重哪些属性和价值。(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和市场细分、价值主张和定位等内容联系)
6.
消费者对进入考虑集的品牌进行对比评估之后,会选出两到三个品牌,也就是选择集,消费者会最终会选择哪个品牌呢?这时候就是购买决策阶段了。
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,有两种模式,一种叫补偿性模式,另外一种叫非补偿性模式。
补偿性模式,是指消费者购买决策时,一个品牌和产品的感知优点,可以弥补其感知缺点。举个例子,五菱宏光mini EV,那么小的一个电动车,续航也不远,这些都是感知缺点,但是,由于这个车价格亲民,而且外观内饰都是讨人喜欢,非常适合市内通勤代步,这些都是感知优点,买这台车的人,会因为这些感知优点,而接纳那些感知缺点。
那什么是非补偿性模式呢?
非补偿性模式,是指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,一个品牌和产品的感知优点和感知缺点不能相互抵消,消费者会单独对产品的各属性进行考虑,再做决策。
在非补偿性模式下,消费者一般会使用以下三种方式做出选择。
方式一,综合考虑。消费者会为每个属性设定一个最低的可接受的标准,并且会选择第一个所有属性都满足最低可接受标准的品牌。比如某消费者买手机,会设定这样的标准:价格不高于6000,运行内存不低于16G,存储不低于512G,像素不低于6400万等等。
方式二,排序考虑。消费者会选择那个在他认为最重要的属性上得分最高、最符合要求的品牌。比如,某消费者去买电动汽车,他最看重的续航,他会选择续航最长的那个品牌。
方式三,属性排除。消费者会比较不同品牌的同一属——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很重要的属性,并且会排除那些不满足最低可接受标准的品牌。比如某消费者去买电动汽车,有没有快充,能不能车外放电,是对他很重要的属性,那些在这个两个属性上达不到他要求的品牌,会被他首先排除。
消费者进行产品和品牌评价,作出购买决策时,受很多因素的支配,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。比如,他人态度和非预期情景等。
在他人的态度方面,比如,我们在网上买东西,看到一个产品很多差评,我们会很犹豫,甚至不敢购买。比如,我们会因为某个我们信任的人,推荐了某个产品,而对产品有偏好,并且放心购买。
7.
最后一个阶段是消费者购后行为管理,很多大企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,小企业大多都会忽视这块。
管理什么呢,管理消费者满意度,管理消费者如何使用和处置产品等,通过对这些的管理,可以发现新的商机,并且获得品牌忠诚度。
比如,可口可乐发现在东南亚某国家,消费者喝完可乐后,瓶子扔得到处都是。后来可口可乐设计了和可乐瓶子配套的提手,这样把可乐瓶子变成了容器和工具,不但改善了环境问题,还带动了销量。
版权声明:本篇文章由朝夕友人官网小编编辑,仅限于学习交流,非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,请在后台留言联系小编,将及时更正、删除。
上一篇:分析消费者市场——购买决策过程(五阶段模型) 下一篇:产品实践:消费决策模型,对导购产品的启示
返回上一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