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顾客如何购买一款产品?”一篇文章彻底搞懂用户的购买决策

作者: 更新时间:2024-08-22 点击数:

顾客为什么会购买一款产品?他们是如何做出购买决策的?购买产品时,他们究竟看中哪些因素?……一直以来,我们理解商业,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。但面对眼花缭乱的理论、方法、工具,究竟有没有一套系统的思考逻辑,能够帮助我们尽可能的理清不同商业要素之间的关系,更好的回答这些问题?如果从顾客的购买决策出发,应该是个不错的思路。以下,enjoy~

“人们其实不想买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,他们只想要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孔”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·莱维特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却又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现象:人们雇佣产品帮助自己完成任务。出门聚会,我们会打开滴滴;吃火锅时,我们会点一瓶王老吉;跑步时,我们会戴上耳机……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,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。而产品,自然就成了我们用来完成任务的“工具”。

可是,面对这么多“工具”,顾客究竟如何选择?又应该选择谁?于是,“品类”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市场经济初期,产品相对稀缺,企业之间比拼的是生产线、生产效率和成本。就像是福特曾经喊出的口号:“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,只要那是黑色的”。因为那时市场上没有其它汽车,而且福特只生产黑色,所以要不要你自己看着办。这个时候,人们不需要品牌。随着竞争的加剧,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,人们需要品牌来简化决策。于是,企业开始面临新的问题:顾客为什么选择我们,而不是其它品牌?其实,任何购买决策本质上都在回答两个问题:“买什么?”和“去哪买?”其中,“买什么?”对应的是产品品类,比如买电脑、买手机、吃火锅、坐汽车等等;“去哪买?”对应的是渠道品类,比如去商场、去超市、去便利店等等。之后,我们才会在品类中搜索相应的品牌,比如苹果、三星、沃尔玛、天猫……这也就意味着,“品类”距离需求更近,基于品类,我们开始选择相应的品牌。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,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:

所以,品牌想要被消费者选择,首先你需要进入一个正确的品类中。如果把商业比作一场演出,那么“如何被更多的消费者注意到?”就是企业所追逐的目标。而此时“进入一个正确的品类”,等于拿到了一张入场券。

是的,首先你要进场,这样你才能在消费者决定购买时,有出现在购买环节中的机会。但这还远远不够,进场之后,你需要争抢品类的“前排位置”。只有这样,被选中的可能性才会更大。如何争抢呢?通过那些成功的品牌,我们发现了这几个常见的方法:

01 

早点到场

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“先发优势”,如果某个品类中的品牌能够提前占据品类的代名词,那么它将享受到无尽的红利。比如阿芙的品牌策略,通过一句“阿芙就是精油”,牢牢地占据了精油这个品类。

当然,比其它品牌更早到场后,同样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占据更好的位置。所以,抢占C位,也是大部分品牌常用的策略。02 抢占C位舞台有自己的核心位置,同样,品类也有。很多品牌就是通过抢占品类的主要属性成为领导品牌的,比如高露洁对于“防蛀牙”这一位置的抢占。

在美国,佳洁士是防蛀牙的第一品牌。但是高露洁却在中国发现了机会。早在1992年的时候,高露洁发现中国整个企业界对心智资源的认识还很模糊,众多牙膏强调的是清新口气、洁白牙齿、消炎止痛等等诉求,甚至还经常变来变去。但是关于“防蛀牙”这个最核心的位置却没有一个品牌注意到。随着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,高露洁预测这一诉求将会成为主流。于是它迅速进入中国市场,开始了单一且聚焦的传播:防止蛀牙。如果我们细心看高露洁的广告内容会发现,他们十多年来几乎只强调这四个字:防止蛀牙。成功地占据了牙膏这一品类的C位。几年后佳洁士反应过来,用了比高露洁大得多的预算来反击,却仍然屡屡落败。通过抢占舞台C位(品类的核心属性)能够帮助品牌塑造品类领导者的地位。但C位只有一个,如果已经被抢占了,也可以尝试着“换个舞台”。03 换个舞台当你无法撼动品类的领导品牌时,可以尝试着换一个舞台——定义品类的次级属性。比如云南白药牙膏的策略,通过占据“防止牙龈出血”这样一个属性,分化出了牙膏的次级品类——止血牙膏,也取得了巨大的市场。

同样,当餐饮行业中“火锅”这一品类被海底捞牢牢占据时,巴奴通过强调产品,也分化出了火锅的次级品类——毛肚火锅。并以一句“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,毛肚和菌汤才是”一举奠定了巴奴的地位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,当品牌没有首先明确品类或进入了一个错误的品类时,常常会面对失败:顾客在剧场看戏,你却在街上跳舞跳的再好,也不会有人注意,更不会有人付费。因为你在街上,而不是剧场中(品类)。所以,当方太将自己定义成“厨电领导者”时,它可能并没有意识到,人们并不会以“厨电”这个品类来表达需求。相反,油烟机、燃气灶才是顾客认知中的品类。所以当老板电器抢占“大吸力油烟机”的定位时,市场份额一举超过方太。 所以,先想办法进剧场(进入正确的品类),再想办法把戏演好(品牌形象、营销活动),是一个品牌需要思考的事情。人类在数万年的进化中,逐渐习得了一种通过分门别类,迅速理解新事物的“自适应”能力。当这种能力逐渐演化为“人们通过品类来表达需求”时,也就注定了“一切的改变都将从品类开始”

近些年,我们看到了无数新兴品牌的崛起,乐纯、花点时间、西少爷肉夹馍、HeyJuice、小罐茶……它们的销售不再依托于传统的“货架”,甚至连消费频次、价格、传播渠道都与传统的消费品相差巨大,我们似乎很难再以传统的眼光定义这些品牌。它们究竟是什么?是哪些因素在发生改变呢?我认为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:货架和媒体的变化,改变了人们原来的分类标准,继而影响了顾客的消费决策。传统的零售渠道,是以产品类别为基础建立的,比如洗护类、食品类、饮品区等等,顾客基于既定的品类认知进行消费。这个时候,品类的消费场景与价格区间基本是固定的。一瓶果汁售价3~8元、一瓶酸奶售价5~10元、街边的肉夹馍3~5元、过节时,我们才会买束花……而现在,HeyJuice可以通过线上的媒体渠道将自己重新定义成“减肥代餐产品”,如果一瓶果汁30多元很贵,但一顿减肥餐30多元人们却可以接受;

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,传统的货架不会有“减肥代餐”这个分类,也没有消费者会在网上讨论一瓶果汁。而现在销售渠道和媒体渠道的变化,给了HeyJuice重新定义“果汁”的可能性:社交媒体的传播、用户口碑的种草、官微的内容推送,以及官网和自媒体的购买渠道,让HeyJuice的重新归类成为了可能。同样,如果说“过去鲜花是礼物”,那么“现在鲜花是生活”。过去人们只会在特定节日或场景下购买鲜花,但现在花点时间在倡导人们日常生活同样需要鲜花。而销售渠道和媒体传播也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方式,新媒体的发展给了它实现的可能性。

所以,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:很多人会在网上晒图,自己购买花点时间的产品之后,生活有哪些变化;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讨论乐纯的酸奶可以代餐、HeyJuice的“轻断食”能够帮助自己减肥品牌引导用户自发的分享,推送营销内容唤起需求……总之,销售渠道和信息媒体的变化,开始向人们直接的呈现:购买产品后,你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?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弱化了品类的作用,直接在品牌和消费者的场景任务之间建立了强大的关联。所以出现了种种跨越品类的创新。这也成了无数人反对定位的理由。当然,这看起来似乎很酷,甚至很多人会把这些新兴品牌定义成“生活方式品牌”。于是无数的企业开始寻找用户的场景任务,试图发现那些空白的市场,率先抢占。但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关键原则:我们想象中的用户任务可能并不存在。或者说,需要巨大的资本和时间来教育。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成功的新兴品牌,背后都伴随着无数品牌的倒下。是的,定义品类是一个风险极大的事情,任何品类的变革,必然要基于某种变化的驱动。所以理解用户决策的底层逻辑至关重要。不然,即使机会来临,它也未必会属于你。

-End-

觉得有启发,点个“在看”

和朋友分享你的见解

关于这篇文章,如果你还有疑惑,可以加入【尼克研究会】向我提问。

【尼克研究会】是尼克发起的一个线上社群,我会每天分享一个商业洞察以及不定期在社群发起商业类话题讨论。

未来,研究会成员有机会参与尼克线下私享会以及实战沙盘活动。

欢迎加入,和300多位优秀的营销人、创业者一起成长


版权声明:本篇文章由朝夕友人官网小编编辑,仅限于学习交流,非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,请在后台留言联系小编,将及时更正、删除。

上一篇:分析消费者市场——购买决策过程(行为决策理论)    下一篇:品牌包装决策力:驱动品牌增长的包装设计关键内核


返回上一层 


相关设计作品案例

浏览更多